(文化中国行)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
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:千年宋陵四季“走红”背后:历史和农耕“活态”共生 作者 经晓佳 深秋时节,走红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文化宋陵永泰陵,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。中国不远处,行千文臣武将造型的年宋石像生静立,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。陵季历史这幅跨越时空的背后景象,正是和农此前因“石像生守望麦田”而“走红”的宋陵秋收场景。 宋陵是耕活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态共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走红七位皇帝,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文化永安陵,俗称“七帝八陵”。中国 历经千年,行千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,年宋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,已成为热门打卡点。 春赏菜花、夏观麦浪、秋览高粱、冬品雪景……近年来,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“塑造”出四季皆景的景观,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。其中,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。在她看来,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。 事实上,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。对永泰陵等“田野类”陵区,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。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,2021年12月,巩义市出台《宋陵保护管理办法》,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: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,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,永裕陵、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。 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,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,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。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,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,同时让文物与土地、农事紧密结合,将宋陵的“活资源”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。 今年10月,永裕陵、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。当地适时开通“青纱帐里看宋陵”公交专线,并配备专业讲解员。 “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‘双向奔赴’,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‘视觉观光’向‘身心沉浸’的转变。”谈及宋陵四季“走红”,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,宋陵借麦浪、菜花等元素,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,实现文化下沉。 在上官同君看来,宋陵四季要想“一直红”,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、民俗故事,构建“宋陵故事IP体系”;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,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“剧中人”;在业态上推动文创、研学、民宿等融合发展,构建“文旅+”生态圈。(完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学者对谈如何理解国史书写的“温情与敬意”
- 佩斯科夫:美方试射“民兵3”洲际弹道导弹前 已告知俄方
- 国台办:台企可通过进博会积极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
- 税收新政落地后,怎么买金更划算?
- “中国,往日痕迹:文物的发现与艺术的复兴”展览亮相巴黎
- 中国多方聚力构建“医患命运共同体” 推动医学人文关怀落地
- 高市早苗内阁“明显右转”,日本开启“保守暴走”时代?
- 展现岭南文化独特魅力 书写同心圆梦崭新篇章
- “超级月亮”刷屏 它是如何形成的?
- 国台办评宋涛和萧旭岑近日在天津会面
- 泰国王太后诗丽吉去世享年93岁 曾梦想成为钢琴家
- 中国北方多地提前入冬 官方强调民生用能有保障
- 东方雨虹30周年:十大领先技术成为驱动企业成长“第一生产力”
- 本年度最大满月今晚亮相 全国超级月亮观赏地图看哪里皓月当空
- 112∶75 广东队“开门红”
- 美坠毁货机“黑匣子”已找到,事故已致12人死亡
- 英文原版音乐剧《剧院魅影》三度回归天桥带来经典传奇
- 国台办评宋涛和萧旭岑近日在天津会面
- 中国海警位中国黄岩岛领海及周边区域执法巡查
- 江西省商务厅原党组书记、厅长谢一平接受审查调查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
-